查看原文
其他

宅家,如何课内、课外,以及终身“优学” | 网课的视频及文稿来啦

果果妹 果果的成长盒子 2021-12-23

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经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绪和梦想而走成了我。

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与我擦肩而过从此天各一方,有些便永久驻进我的心魂,雕琢我,塑造我,锤炼我,融入我而成为我。

——史铁生《病隙碎笔》



这两个星期我一直在筹备一场网课。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就是这堂网课的文稿和视频啦!


当然,由于网课的内容有一小部分会和之前的公众号文章“疫情之下,我是如何度过这‘百无聊赖’的日子”有重合(而且46分钟也有点长),所以我也为大家整理出了一些时间轴,可以直接跳到你感兴趣的部分听!




00:00-02:40

开场

自我介绍,做这堂网课时的困境,以及主要内容介绍

01

02


2:40-10:14

课外如何优学?

疫情之下,我是如何度过这些日子?日程安排的底层逻辑有哪些?输入+输出可以怎样自定义?



10:14-36:21

课内如何高效自主学习?

我总结了三个步骤:

1.制造成就感(投入专注并记录)

2.时间管理

3.总结知识结构+抱团取暖

03

04


36:22-46:16

终生学习

关于终生学习,我不成熟的思考与心态



我如何做到“宅家优学”


大家好呀,今天由我来为大家上“学校在窗外 公益云课”的最后一讲,“如何宅家优学”。


先做个自我介绍吧,我是李璐多,目前是蒲公英泉源学校高三在读生,只不过目前已经完成了美国大学的申请,处于“无学业游民”状态。同时呢我也是一个个人公众号“果果妹的成长盒子”创始人,从初一开始,目前已经做了六年啦。这个公众号包含了我中学时光里所有的学习方法,思考,并且记录了我各种成长的磨炼。



我目前还有一个身份呢,就是在蒲公英智库做实习主编,撰写一本有关家庭教育的杂志,我负责的板块是学生杂志,计划每一期都由学生们来分享学习方法和独特的成长经历。


在开始这堂网课前,我想先聊一聊我准备这堂网课的困境。一开始网课的负责人邀请我来做这一堂课,是由于发现了我最近公众号更新的一篇文章。“疫情之下,如何安排好这‘百无聊赖’的日子”。于是安排了这场命题作文“宅家优学”。



相信很多关注我公众号的小伙伴们都有看过那篇文章。但我心里的担忧在于,第一,这篇文章里的内容主要只聊到了关于安排课外学习生活,而对于许多现在正在上学的小伙伴们而言,网课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安排才是燃眉之急;第二,关于“优学”定义这么宽广的词语,我们当然不能只聊聊课内与课外的优学,更重要的,是想向大家分享有关终身学习,我不成熟的思考和心态。


于是我尝试将这三块内容分开叙述,却又在一天天整理课件的过程中发现,其实这三块内容都离不开输入输出的逻辑,也离不开把多件事做成一件事的逻辑。所以我今天的分享将围绕这两条逻辑,分享“宅家”如何“课内,课外,和终身”优学。



我知道有些小伙伴可能现在有些疑惑了,“这人在讲什么呀,跟学习有关系吗?”没事,我们不如先从我的那篇公众号文章开始说起。最近由于疫情的原因,大家都被强行闷在家里。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灾后重建”时间,毕竟2019的下半年我的生活和重灾区没什么两样——我申请了20多所美国大学,又考试又填信息又要写文书,几乎每天都忙到一两点才睡。而且因为学业压力大,我在这半年停更了我一直以来坚持双周更的公众号,放下了我囤的20多本书以及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比如烹饪。

 

因此这段弥足珍贵的时间让我特别激动,每天给自己安排不下八个任务。但即使任务很多,也都十分零散,不知道你们是都也会有这种感觉,当你下定决心要高效率完成许多事情或者很多作业时,却因为任务并没有安排好,只是单纯列出来,所以东忙一会儿西忙一会儿,最后花很多时间才完成了一两件事。再加上我的拖延症是处于病入膏肓的一个阶段,无论什么事情都能拖到最后一个小时去做,所以刚开始宅家的每一天基本上都是高要求开始,低完成结束。


但我的生活在后面几天有了很大的改观。我开始将我的抗疫生活与学习分为两个中心,让其他的小事围绕着这两个点系统的运转。


比如我的公众号更新需要素材,我就需要看书,记笔记,看新闻时事与评论,在融入思考的同时也去研究社会心理,判断什么样的选题能够帮助到关注我公众号的群体。你看,这就形成了一个永动机——因为需要素材,所以要看书与观察,而看书与观察的结果也需要拿来撰写文章。


再比如烹饪和拍视频vlog也是我的爱好。那我是不是可以在为家人制作美食的同时拍摄视频,剪辑,并上传到网上呢?我做的更绝一点,我甚至把这些视频也拿来做成了公众号素材。因此围绕着烹饪和vlog,我又创造了一个循环的多米诺骨牌,一件事必定推动另外一件事情完成。


在这两个主题的支撑下,很多事情就自然排序了:每天早上做早餐拍视频,饭后剪辑视频,然后再看书做笔记,思考公众号的选题……因为每件事的环环相扣,它会催促着我赶紧开始下一件事,而不是变拖延边想:又不是不能明天做。


那么,再深入一点,宏观来看,最近一段时间我在家里其实主要在做的,就两件事——

输入和输出。

输入的有书,文章,视频,当然美食也算是“输入”吧;输出的,有公众号文章,我的杂志内容,读书笔记,和美食视频。以及,我爸妈每天享受美食的幸福。


那么我前面提到的多件事做成一件事的逻辑呢?其实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我在这过程中非常取巧的将美食视频顺手拿来做了公众号素材,而我之后想更新的一篇微信公众号呢也是想非常顺手的将阅读中的记录作为下一次公众号素材兼我撰写杂志的部分内容;当然,这篇公众号也被我拿来一举多得了。


带有这样逻辑的闭环其实对我而言非常有效——我既不会因为单纯的看书而感到无聊无目标,也不会因为一直输出而感觉知识不够用,素材和灵感被榨干。同时,这个闭环自带目标与步骤,在完成每一项步骤中可以感觉到成就感,进而推动我们向目标前进。这样的步骤也是有顺序的,因此只需要一些技巧就可以很好地做到高效时间管理,这个我后面会讲到。



那么在这两条逻辑的基础之上……我们就可以大胆的开始自定义了。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阅读美术史,输出绘画作品或绘画教程,甚至策划画展和画册;喜欢摄影的同学可以阅读各大师的摄影集,输出自己的摄影作品或者上传视频到b站……


那么,课内的学习之中可以套用这种逻辑吗?


答案当然是可以的。其实直到19年下半年之前我都从来没有体会过高压下的学习以及高压下的申请与工作,同时进行。因此,在此之前我所用的无数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方式,面对洪水猛兽一般压来的无数事务,就显得不堪一击了。于是在下半年中我不断尝试,最后总结出了三个我认为效果很好的自主学习步骤。而很奇怪的是,其中两个步骤都包含了以上的输入输出和一举多得的逻辑。


第一个步骤,就是增加成就感。微信后台其实最近有许多关注我公众号的小伙伴问我这样一个问题:网课听不进去怎么办?在家里做作业没动力怎么办?其实对我而言,使我学习的最大动力便是成就感。举个例子可能大家就会感觉到——当你偶然发现自己在某一学科上考的很好时,或者在某一方面做的比别人好时,你就会更努力地去学这件事儿。那我们何不自己去创造这样的成就感?这里我比较推荐的方法就是“延时摄影”。有小伙伴知道延时摄影是什么吗?延时摄影其实就是相当于在你拍完之后,自动把你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的视频加速成几分钟的视频,应该现在手机上都会有这个功能。


其实一般来说我也从来不会用到这个功能,除非我在拍摄一个绘画的过程。但是有一天我在b站里看到一个学习型博主,她的视频其实内容非常简单,跟我一起24小时高效学习,但是里面配上延时摄影的话,看着就非常震撼,仅仅在几分钟内就能看完她一整天认真做作业的状态。事实上这一部视频并没有包含学习方法或者她为什么能这么高效自制地坐在桌前学习一天,但我从这个视频里就看到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给自己的学习过程录制延时视频。按照刚才的两条逻辑,其实这一个举动可以帮你完成几件事:第一,因为你的手机正在录制,所以学习的过程中你根本没法玩手机;第二,由于它可以把你几十分钟缩短为一两分钟,所以想要拍摄一个至少一分钟的视频,就得长时间学习。第三,这是一个极具成就感的事儿。当你终于学习完一个半小时,点开视频观看时,你会觉得十分震撼——原来我学习了这么久。你也可以将这些视频剪辑,上传到b站,鼓励更多的学生一起高效学习。甚至你可以做的比我之前说到的up主更好,你还可以在其中分享许多你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就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呀。

 

右上角其实就是我当时去泰国考美国高考,为了专注学习,用延时摄影的方式连续刷完了两套卷子。一套就要做一个半小时。之前我其实刷卷子从来不会这么专心,一般做完一个部分就会歇一会儿,刷刷手机。但那次没有。我还利用多余的时间认真整理了错题。效果还是非常显著。


而我近期喜欢用的第二种增加成就感的方式,是番茄时钟。番茄时钟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一般你们都怎么使用番茄时钟呢?很多人会用番茄时钟来要求自己专注至少25分钟,但是我的使用方式很特别——我是用来记录,我的专注时间。比如我之前准备这堂网课,我就会在一边准备时,一边在旁边开启番茄时钟。25分钟过后又设置一个,直到我做完为止。而一天的结尾,我就会开始数我的番茄有多少,达到十几二十个当然是最满意的,这样将自己专注的时间可视化,让你看到一个个的番茄,会非常有效的增加你的成就感。而除了记录,其实番茄时钟也有起到限制的作用。如果我今天效率低下,只有一两个番茄,前几天十几个番茄的指标就会在前面以一种责备的姿态望着你,使你不得不克服拖延症去专心看书写文章,强行将自己的宝贝番茄提升到十几个。


这样增加成就感的方式,总结起来其实就是将自己的专注可视化,记录下来。你也可以使用forest的软件去种树,一棵树的时间可以随意设置,比如一个小时,那么这一个小时内你就不能离开这个界面。一天下来,你也可以看到自己总共专注了多久。这个软件还有一种让你羞愧不已的功能,就是加好友。每天当你看到别人种了400分钟,而你只有100时,你也会不得不加快脚步。当然,ticktick就是一个更万能的软件,番茄时钟只是其中的插件,它帮我最多的地方其实是时间管理。


刚才提到,我有时候会发生一天只专注了一两个番茄的情况。原因其实很简单——即使有了可以限制我们专注的工具,但任务依然是分散的,没有有序安排的。而最让我头疼的申请季那段时间,无法有序安排事情使我好几天都焦虑,疲惫,但其实啥事儿都没做。于是我开始了时间管理的升级——也就是最左边这张图——我将申请期间所需要做的每一件事都非常细节的列成了清单。这样我每天所需要做的事情便一目了然,一件接一件地完成。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每一件事最好分的很细,使打勾变得频繁,这样不仅会有持续的成就感,不漏掉该做的事,也会防止你拖延。如果你只是笼统的写一个“阅读”在上面,那就很容易被当成永远的“明天再做”选项。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情况又变了。以前是事情多的喘不过气,因此每天基本被安排的满满当当。但宅在家里,成了无学业游民后,许多并没有压力的事情就变得很容易拖延——比如锻炼和画画。我警觉地发现有一两天,我基本上都是在晚上才开始匆忙赶我今天该做的事,但又因为时间不够而做不完。于是我开始发掘新的时间管理方式。我用ticktick将每件事情,都提前划分成不同的时间段做——英语网课……这个软件就会在你要开始做任务时,给你发送通知。


在强行划分时间段后,我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原来的思维十分感性,靠直觉做事:我觉得晚上做这些事儿也来得及吧。而结果就是,我高估了自己的效率,也高估了自己的时间概念。而提前规划就更加理性,我为自己做事情设定一个区间,按照提前预设的节奏做完一天的事儿。我非常震惊的发现,预先管理好时间可以使我一天在按部就班的情况下,可以专注长达七个小时。提前强制性的规划会很理性,也很理想,将我的娱乐时间缩减到半个小时。而自己规划,就难免会在做事的空隙里加入无限的娱乐时间,从而导致效率低下。


软件推荐:ticktick,备忘录,minimalist


第三个步骤,其实也是我个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依旧是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记得在高一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历史的兴趣高涨,但是在历史方面是一个学渣,尤其是记不住重大事件的时间顺序。于是我在国庆假期的三天里,制作了一份历史长卷——长达20米,上面的内容是中国和世界历史同步进行。整整三天!我查阅了资料,各种史籍,去将长长的历史浓缩成这样一个画卷。当然,我也不是单纯的誊抄史实,不然我第一天就干不下去了,太无聊了;为了方便理解,我还特意将一些复杂事件,提炼成我可以理解的方式。比如三国时期的国力进展过程啊,十字军东征的过程呀等等。我还会将很多有趣的历史典故点缀在旁边,或者是遇到喜欢的皇帝,君主,拿来画一画头像,记录生平。这样吧,我给大家放一段视频,其实就是我的历史长卷大概长什么样。这是我为了申请大学录制的,所以听到的会是英语。


这样做,我的历史有大大提升吗?从某些方面来说,有,我对许多历史有了基本的了解;可能很多细节我现在也有些忘了,但这件事情对我最大的影响,便是对历史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且学会了用自己特殊的记忆方式总结知识的底层逻辑。因此我在高一的时候,历史学的非常好,因为我明白怎样将枯燥的东西转化为有趣。或者说,将本以为的枯燥,转换为好奇和学习动力。其他的几张图也是我总结学科知识所用到的思维导图。但学会总结底层逻辑还不够,要上手体会才能够真正的将知识刻入脑海。给大家分享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


刚刚提到高一时候我的历史成绩很好。而当时我的一些朋友历史成绩相对一般,就会找我来讲题。人一多,我就想,要不然干脆开个“小型补习班”,临近期末,给他们统一复习。当时想的非常简单,但刚开始上课我就发现,仅仅是将我从老师那里听到的知识再复述一遍是没有用的,只有将知识以最简单,最有趣的方式,有逻辑的总结,才能够让我的这些学生们学进去。我现在都记得当时学的是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而贯穿于其中的逻辑,就是皇上和大臣,或者说皇上和其他贵族之间的权利拉扯。皇上想中央集权,就得想办法削弱丞相和其他贵族。在备课的压力下,我突然就摸清楚了这条逻辑,并且很容易的就将 为什么汉朝要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找人才,要频繁更换丞相,要设立中朝;为什么唐朝要从一相制变为多相制说清楚了。这都是因为皇上想要权利最大化嘛。


给别人讲课的第二个好处——你得学会分析试卷。即使讲清楚了知识点,理解了底层逻辑,做题也是有思路和套路的。于是为了做一个合格的补习老师,我还带着学生们分析了各种题型的做法,分析如何抓住题目要点,知道出题人想要考察的是什么。于是就因为当一个合格的老师,我最后历史在期末的时候考了很高的分,而我的学生们进步最小的也有五分。


所以在宅家这段期间,我非常推荐大家做一件事:建立小群组。熟悉的朋友们可以备课,并且互相授课,擅长什么就教什么。备课的这个过程会让你真实的去探索学科最深层最简单的逻辑,抱团取暖,提升整个群的学习质量。在这个群里还可以互相监督打卡。最近我加入了我最好的朋友小星星的一个 正儿八经群。在这个群里我们每天都会打卡自己专注了多长时间,既有压迫感,又很充实。而这个抱团取暖的方法,也是在输入和输出,一举多得。在宅家的过程里,大家很容易失去自主学习动力,而我也希望分享的这三个步骤,能够使你们在百无聊赖又学业紧迫 这样矛盾的日子里,有一些充实和合理规划的感觉。



那么,说完这么多课内课外的学习,我最后想聊一聊终身学习。对于所有宅在家里的人们,包括我这个已经被大学录取的高三学生,优学应该是终生学习层面的。无论是父母,老师,学生,校长,工作者,“优学”都是一生的事情,是一件没有终点的,不断提升自己的事儿。对于这件事,我不太成熟的思考和心态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个是,学习任何我未知的,体验我从未体验的。那天我在b站看Jordan Peterson,一个著名心理学家的视频。他在里面提到一个他的理论,居然是建立在生物学上的。他在偶然间读到一篇关于龙虾身体激素的论文后,想到了关于自己的一个理论。他还有一个理论,居然是在看完一个数学理论后碰撞得出的。龙虾和数学公式,跟心理学的理论这么千差万别的东西竟然可以碰撞出更加有趣和有价值的理论,这是我学到的东西。于是我想到,既然这样的跨学科交叉领域能够碰撞出这么有意思的内容,我就要增加它发生的概率。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和体验一切未知。我们常常听到有人会说,为什么要学高等数学呀,为什么要学量子物理学啊,反正你买菜总不会用到吧。但我总觉得,学习这些内容并不是在学习那一个个枯燥的,日常生活中用不到的知识点,而是学习一种思维模式。我们常说理科生和文科生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各有各的好处,但我所看到的建筑设计师,人类学学生,工科学生,他们的知识和思维都那么的有意思,如果我们的脑海里多有一些不同的思维方式,是不是就能创造出更天马行空的理论,和解决未来世界更复杂的问题。我想,这可能是我们学生最需要的能力。


第二个心态呢,是关于长线赛跑。终生学习其实就是一场长线赛跑。我的例子就来源于我的妈妈和外公外婆。我的妈妈是一名艺术生,她大学读的川美服装设计,却能够在运营部门和各种部门领导的游刃有余,并且创意频频迸发。我对此一点也不感到惊奇,因为她每天都会在得到上听各种各样的课程,经济学,心理学,哲学,金融学甚至是文学。这样旺盛的生命力时常让我羡慕和敬佩。我就想起前段时间自己对于大学的看法是,我一定要去一个很好的世界出名的大学。但是现在我的想法却是,为什么一定要去呢?在任何的环境里,只要有终生学习的心态,都可以成为一个用创意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人。而在一个名牌大学里,可能是赢在了起跑线上,但我不想做短跑选手,我想成为一个长线赛跑的人。我不希望急着抓住一些闪闪发光的事情,比如考一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让自己因此而变成了一个怕输的人。而是一直奔跑,直到终点线。(我的外公外婆也用终身学习改善了自己的生活,鼓励着我们一直学习。)无论优秀与否,只有意识到我们是在长线赛跑时,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最后一个其实就是闲聊啦。我很喜欢的单口喜剧演员Daniel Sloss在一个笑话里说,因为我们没有学会独处,认识自己,所以我们不会爱自己,只有雇佣其他的人来爱我们。而终生学习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了解自己的过程。你在不同的环境和经历中塑造自己的观点,了解自己的天性,并包容他们。在这过程中,你也会发现自己原来也是可以创造非凡价值的。就像即使我只是一个高中生,我也用自己创办公众号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观察,思考,用自己的行动去传递一个价值——年龄并不能限制任何事。学生也可以为这个社会传递价值。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学会独处,学会爱自己,然后学会爱他人。在这节课的最后,祝愿疫情之下每一个独处的人,都在其中看见自己,爱自己。Learn to be alone and love yourself. 谢谢大家,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啦。


·END·


图源:微博

艺术家:Pierre Boncompain/Guim Tió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果果妹的成长盒子(左)

蒲公英泉源学校(右)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